大学生,为什么变成了笑话?-大学生为什么成了贬义词
截至2018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成人高等学校283所。
学校的数量之多、种类之广,可能不是亲自去了解,你都不可能知道会是这样一个情况。
中国的大学已经变成,你只要参加了高中,甚至都不用去参加高考,就会有一所大专院校接收你。也就变成了,你只要想上学,就一定会有学上。
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却越来越变成了笑话。这既是大学生的问题,也是社会的责任。
1学历不代表素质
最近有一个《相声有新人》的节目,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本硕博的交大毕业生,还是本硕博的北大毕业生,一个体现的是狂妄自大的民科学者(以交大史琰的说法);一个是谄媚无底线的小白脸(部分网友观点)。他们所代表一定是最具有中国学术代表的一群人,接受的是最优秀的教育,但是给我们的感觉反而不如那些普通演员。反而不如那些来自营口、兰州等地的小演员更加亲近、自然。
大学生素质不见得有多么的高尚,素质本身也不是来自于大学,而是来自于自我的修养。而单纯的将大学生数量和社会整体素质嫁接在一起本就是不合理的事情。一个人的素质来于自我的修养,你所表现出来的一切,都包含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
大学生也是成年人,比没有考上大学直接进入社会的高考生,反而得到了更多的社会缓冲期。而我们的大学生们做什么呢?有高校赌博、女大学生裸贷、火车逃票旅游、集体贷款不还等等。这更加说明,有部分大学生真的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优秀,那么有素质。
甚至各大平台有吐槽舍友的,进行辱骂的,彼此之间的不协调、不沟通、甚至于难以沟通,都说明了,学历不是素质。
2文凭不代表能力
如果你是招聘者,你会雇佣现在的你吗?
我早先就读于山东省内一所普通高等院校,每年的状态就是睡觉、吃饭、游戏,如果自己不找事情去做,每个学期最忙的时候也就是考试周了,而且,老师很和蔼,平时分很不错,都会得到一个差不多的分数,大学四年的教育中,基本啥也没学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也在想,我毕业到底能干啥?甚至极端的想法是,如果没考上,我可能学会一门手艺,也已经4年了。
文凭只是说明,你曾经在一个高校待过。就像,清华北大的是软卧、一本的是硬卧、二本的是硬座、其他的大学生是站票,大家都是曾同一个地方上车,又从同一个地方下车。站在车外的人能够看到的,只是疾驰的列车,车外的人会觉得,车内的人真不简单。但至于你用4年的时间干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做了什么?你只有自己最清楚。
学历贬值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社会的需求。以南京体育学院为例,在2017年的招聘中,还进行大面积的招收优秀硕士毕业生,而在2018年的招聘简章中,最低的要求已经变成博士毕业生。其次,我们还可以看到,选择读硕士研究生的本科生变的越来越多,也说明以文凭为媒介的社会需求已经变成最基本的要求了。
3教育成本回笼速度过缓
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读书最开始的目的就是保证底层社会能够有机会进入到上流社会,通过考试改变命运,但是现在的社会机会已经多到数不甚数,已经不在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自己,只要你努力,敢为人先,你就有机会成功。
我是苏北一个小县城的考生,随着社会的流动性,很多人的选择开始逐渐有所变化,不在是单一化的抉择。我的朋友小A,是中国矿业大学的本科生,在当时入学、毕业工作等等,一直是大家口中的榜样,但是他却不喜欢体制内的生活,辞职回家卖海鲜,也小有收入,他对于读书的态度就是,我曾经来过,只是觉得我有其他的想法,并付诸行动。而同时朋友的小B,高一不上了之后,在各个酒店、会所、酒吧打工,工作了6年之后,和其他小伙伴共同开了一家酒吧,自负盈亏,也做得风生水起。
无论是小A,还是小B,他们都得到了教育成本的回笼,但是,他很只是众多年轻人中的个案,很多人读书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甚至于依旧在生活线上挣扎。
我曾经在上海地铁站上听到这一番言论,一个工作好几年的工作者对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的陈述:每个月的成本是,租房子2000元,但是不得不住的远,每天来回的地铁10块钱,一个月300元,每天早餐和晚餐,自己做,一天10元,一个月300元,每天中午的外卖,以最便宜的算是15元,一个月450元,一个月的话费100元,这是最低的生活标准3150元。包括日常的朋友消费,自我消费850元算,一个月4000元是一个在上海最少的支出。
我们不能说大学生不努力,当代大学生是最无助的一群年轻人,大学里,除了上课你看不到教师,大学外,深处郊区,你做不了太多的事情。学校周边只有消费的场所,没有学习的地方,大学生甚至变成一种冤大头,还是饱受嘲讽的冤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