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首场喊麦主题线下演唱会上提出的“东北新三宝”概念?-东北喊麦第一人叫什么
谢邀,关于东北文化的问题,还真的思考过,也和不同行业的朋友探讨过。
此前有个问题在知乎热议了很久,那道问题与东北经济有关。虽然我不是东北人,但是我有不少东北朋友,他们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三点:热情、善侃、能咋呼。记忆最深的是有一次下雨,我帮朋友的朋友的父母捣腾一下家里的智能家电,其实在我们这些经常接触数码产品的年轻人眼里,这些都是小事情。但当时这家子极度热情好客啊,这叔叔阿姨端茶递水还问我吃不吃大白兔奶糖,原本我要起身出门,结果他们一家人轮番上阵要把我留住吃饭,陪我聊天,天南地北无所不知无所不聊……你说我何德何能啊,就是帮了个小忙而已。
可以说,只要你跟东北人聊上三分钟,就会毫无意外地被带入一种炸裂欢脱的节奏中,无以自拔。而且,已经有无数经验和实例证明过,一个班级、一个办公室里只要来一个东北人,过不了多久整个班级、办公室里的人,开口就都是:咋整咋整滴……那种最富传染能力的“氛围病毒”,如果一定要命名一下的话,或许称之为东北“炸文化”会比较贴切一些。
后来,我在工作中也陆陆续续结识了一些线下的东北人,有哈尔滨的,有吉林的,有大连的,有沈阳的,唯独没有铁岭的。倘若要问东北给我最强烈的“炸文化”冲击,必须要提到三件事:直播、喊麦、吃烧烤,它们也被称为“东北新三宝”。
直播:
很多人线上和线下是不同的,有的人线下看上去很闷很内向,但你绝对想不到每天晚上八点后的他们会变身为直播平台里的一哥一姐,他们用贼溜的东北味儿普通话上演着一出又一出的直播秀。
我最先接触的是语音直播,最早打游戏(魔兽/DOTA)开黑,必上YY挂语音。后来我的系统自启动列表里多了一个叫「YY语音」的玩意儿,出于好奇加了很多房间,其中最多的是游戏公会,其次我会关注一些在线教学的YY房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那时的语音直播圈子里,语言优势和幽默风趣使得东北籍房管占据了半壁江山,你可以在许多知名的房间里时不时地听到接待你的小哥或妹子用一口地道的东北话来欢迎你。
慢慢的,语音直播已经承载不了蠢蠢欲动的中国网民,宽带中国战略也为视频直播打好了起飞的基础,此后,视频直播成了中国互联网一块最热的领域。还记得那年,游戏解说、职业玩家、颜值不错的大学生、多才多艺的小帅哥、某些领域的牛人,纷纷驻足视频直播,如今,他们已经在这个行当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草根到头部的过程。
直播行业有一点是最为关键的,它颠覆了过去视频内容无法时效传达的障碍,直播意味着你与主播几乎是同步交互的(延迟忽略不计),这种前所未有的公众交互,打破了传统的C端互联网内容交互模式,任何普通人都可以成为手握世界的权利,你可以一口毒奶操纵比赛,也可以手持自拍杆进驻事故的第一现场,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那么东北“炸文化”与直播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可大了去了,全国网民中,除去沿海及北上广发达城市外,东北和川渝是最爱看直播的地区,而全网最容易在直播间听到的声音是「东北口音」,据不完全统计,东北主播也是目前所有主播中人数最多,东北人在直播领域的印象指数几乎是统治级的存在。
然而这种东北即直播的现象背后,反映了东北经济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主播这个行业对传统职业的挑战,反映了主播这个行业对东北人民的影响。
可是你是否想过,东北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直播欲望和直播基因?
东北人艺能天赋普遍不错,想想曾经被那英和东北学员霸占的「中国好声音」,再想想国内流行音乐、演艺、编剧在改革开放后的萌芽发展时期有多少东北人参与其中;赵本山对东北文化的影响,说到如今的东北娱乐文化,不论好坏,你都绕不过赵本山。赵本山在春晚几十年,不仅影响了全国人民,其实对东北影响是最大的。他以一个东北黑土地为符号,像一个风向标似的感染了这片黑土地上的每个东北人,不论老幼,纷纷效仿赵本山,他们都很有那种炸裂般的表演欲,而这恰恰激发了他们参与直播的动机,很多事情,都是存在诱因的;东北实体经济的衰退已是不争的事实,经常出差旅游的朋友会发现,很多城市都会有一批改革开放后的东北移民,有的开餐厅、有的开旅店、有的做做旅游贸易。东北人的外流,侧面印证东北经济的下滑,想挣钱的都跑外面了,那么留在东北本土的人,寻求思变就变得至关重要。有句话说得很有意思:重工业烧烤,轻工业直播。东北的经济转型与文化产业的兴起,都需要时间和试错成本,然而直播所带来的相关产业联动(演艺/广告/影视/旅游/饮食)恰恰是一次转型良机。这里我只举几个典型的案例:
科技圈:罗永浩(玉龙)、王自如(刘翔)、那岩(祖传上衣)
影视圈:王刚、李冰冰、孙红雷
音乐圈:刘家昌、李健、曲婉婷
而直播,也是一个展示自我,挖掘自我,传递自我的平台和机会。
喊麦:
提到喊麦总会有某个人物和某首歌:MC天佑《一人我饮酒醉》/MC九局《喊麦之王》
如何看待喊麦这种新兴的娱乐事物,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唱衰的,认为喊麦是粗糙低俗的,这在知乎是很常见的声音。另一种是宽容和鼓励的,希望给这种处在初期的事物一个成长改进的机会,不应全盘否定。
我个人的看法是:
不论是从品质还是从音乐技术层面,喊麦在初期确实存在一些槽点,甚至被主流文化所排斥,但作为兴起于直播的喊麦,它应该得到一个自我完善,健康发展,取长补短的机会,最终逐步形成来自东北独有「文化产品」。就像二人转那样,哪怕它们的底蕴和属性有所不同,但这并不影响另一个事物在市场下的发酵。
有一点不知道各位发现了没有,单说喊麦这种表演形式,还蛮符合东北人这种咋呼、能忽悠的幽默性格,论起嘴上功夫,无论是貌似有啥说啥其实暗藏玄机的包袱段子,还是直性子中暗含厚道善良,东北人骨子的那种“劲儿”在喊麦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在地域群聚的环境中,这种具有东北特色的喊麦,也能在短时间内起到舞台煽动的效果。
此时我突然想一个观点:有人说成都是慢性子,也有人说东北是急性子,其实每个地区的人文个性,决定了当地文化民生的节奏,而一个城市的节奏,又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反映了他们的心态,这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只有差异之别。
烧烤:
提到烧烤...我想,撸串烧烤可能早已不再是东北唯一的“新三宝”,自从“撸串儿”一词流入民间,它便和皮皮虾小龙虾那样火遍全中国。这里需要提及的是,虽然撸串从字面上看只是“吃东西”,但是撸串早已成为朋友之间的一种社交行为,不论是炎炎夏日还是腊月寒冬,叫上群里的朋友们一起撸串绝对没错。
总结:
东北人的直爽豪迈不磨唧,热情幽默爱唠嗑,能成为一种风土人情的符号被称道,绝非偶然事件。直爽豪迈决定了做事的决断力,热情幽默反映了一个人处世处事的心态,爱唠嗑意味着你永远不知道一个东北主播可以忍住即将爆炸的膀胱与你畅聊多久,这种咋咋呼呼却又透着憨实直接的“炸文化”,现实中其实并不多。
东北需要振兴,东北需要复苏,同样,东北也需要得到理解和鼓励。我们可以发出理性的声音建言献策,但如果一昧地打击埋汰唱衰,也会适得其反。
最后:
东北新三宝除了直播、喊麦、烧烤,还有一样美食被许多南方的小伙伴所羡慕,那就是「东北冬天的铁栏杆」,如有兴趣,欢迎穿上大棉袄,来东北品尝一下纯天然不加料的铁栏杆(知了个乎:东北冬天的铁栏杆可好吃了!),如果你是个爷们,我更推荐你去品尝一下哈尔滨的路灯,我保证你打119也下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