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也有个“洪崖洞”,紧挨着重庆,但很多人不知道在哪(重庆的洪崖洞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要说重庆最火的网红打卡景点,一定少不了洪崖洞。这两年,洪崖洞频上头条,成为无数游客热搜的对象。

但在湖北恩施,一个叫宣恩的古老小城,也有一座可以媲美重庆洪崖的建筑群,那就是“墨达楼”。

“土家有座冲天楼,一只角伸到天里头”,作为宣恩崛起的新地标“墨达楼”,楼中有阁,阁上有亭,回廊相连,是宣恩旅游一定要打卡的景点之一。

墨达楼,又叫“冲天楼”。在土家语中,“墨”是天的意思,可谓一楼冲天,是土家传统宅院中的标志建筑。加上墨达山位于施南土司衙门之后,言山高达天也,一楼一山与土家人奉天承运的愿景相吻合。

但这里的墨达楼除了有“一楼冲天”之寓意,还有另外两层含义。

一是“墨达楼”除了传承土家传统建筑文化因素,也表达着施南土司历史文化印迹。

二是贡水河上的文澜桥与墨达楼文脉相通,相映成辉,映衬出宣恩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恩施州土家族的一种特色建筑群。

整体建筑依山体由低向高呈五梯台进式,造型俊俏似飞龙戏水凸显灵性。

该楼由85道门,100个窗户,160根顶梁柱,500余扇雕花门窗等组成。该楼总高38.8米、宽31米,占地约2374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415平方米。

其建筑为南方穿斗式纯榫卯结构,建筑布局别具匠心,错落有致,于雄伟壮观中透出富丽、俊俏和神奇。

同时,墨达楼在其可视的有文化符号的石木雕饰构件上,还将宣恩土司文化、土家族文化、地域文化集大成,引发游客不断 探索和思考。

在历史长河里,这里是古巴国的发祥地。恩施土家族历史悠久,为远古巴人的后裔。

春秋时期建立了巴人第一个奴隶制诸侯国巴子国,后被秦国所灭,部分巴人退居到今天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

土家族的文化非常深厚,在墨达楼的一些石木雕饰就有展现。如土家族始祖廩君从竞选首领到化为白虎的故事;御赐施南宣慰司从三品、夫人封诰命夫人的故事;土司冉氏夫人应征护晋陵的故事以及还有宣恩国家、省级非遗文化绝艺的展示等。

走进这里,再走出这里,土家族的历史仿佛是被浓缩在这座建筑群中,集中展示了宣恩土家族建筑和人文文化的神韵,是最为靓丽的土家民族文化景观。

同时,通过墨达楼,我们也深刻了解到土司制度是怎么一回事。

它是始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13年的”改土归流”,元代设立29个土司,明代设立31个土司,清代设立20个土司,前后经历了450多年。

清雍正十三年 (1735) 改施南土司置,属施南府,治所即今湖北宣恩县。清乾隆元年(1736年),在原施南宣抚司治所设县,命名“宣恩”,寓含“宣示浩荡皇恩”之意。

今天的墨达楼就像是一种文化媒介,连接过去和今天。站在贡水河对岸,遥望着它,其风格确实是有“洪崖洞”之形。每当华灯初上,墨达楼则向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游人诉说着古老宣恩的历史故事。

距离墨达楼不远处的文澜桥,是宣恩城内不可错过的第二道人文景观,二者之间步行即可。

文澜桥是宣恩贡水河上的一座仿古风雨桥,它逶迤交错、气势雄浑,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象征“同舟共济、风雨同舟”的民族精神。

该桥为步行桥,长80米,宽10米,高约26米。桥头南北两面有砖石结构的门楼,门楼南北门外分别立有座式麒麟和走式独角兽各一对。桥下部为钢混结构,五礅四跨。

夜色中,极为沉醉,与墨达楼形成宣恩最为璀璨的夜色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