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姓同胞可知否张姓的渊源-张姓姓氏源流
张氏,古体字多为“矤”,后演变为“張”,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起源于遥远的传说时代。张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24位。至2017年,根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中国户籍人口的统计分析显示,张姓人口在中国姓氏中排在第3位,共有9000万人,仅次于李姓、王姓,占中国人口总数的7.07%。如果加上海外华人的张氏宗亲,全世界张姓人口将近一个亿。
一、张姓来源
1. 始祖挥公说,源自姬姓,以官职得姓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又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于此可知,青阳就是玄嚣,他所居之“江水”,东汉应劭注为“古江国也”,其地望在今河南省正阳县东南大林乡涂店附近。
唐·林宝《元和姓纂》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挥与帝颛顼同是黄帝之孙,生活在同一时代。挥自幼随其父玄嚣生活在濮阳地区,成人后辅佐其堂兄弟颛顼帝任弓正。“弓正”,是监管制造弓箭的官,活动地点也应当在颛顼的都城帝丘(今河南濮阳)一带。因此,张姓的祖根地就在濮阳一带。
“弧星”即弧矢星,共9颗,在天狼星东南,其中8星如弓形,“弧矢一”星像矢,在大犬、船尾两星座内,很像上弦的弓箭。挥经过多个夜晚的观察,从弧星的形状受到启发,创制成弓箭,对当时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便以张为氏。张字本义为弓上弦,引申为开弓,与官名“弓正”及古星名“弧”均密切相关。
由上述可得知,张氏形成于上古帝颛顼时期,距今约4500年,起源于今河南濮阳,得氏始祖是弓箭的发明者、黄帝之孙挥。这一支张姓是最重要的一支,是张氏的主体。因张姓以职官得姓,历代姓氏学者和张姓宗谱,称张姓是英武之姓、军武之姓、睿智之姓,值得天下张姓自豪。
2. 以字为姓
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三》记载:“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无可疑也。”解张,字张侯,春秋时晋国大夫,在晋齐鞍之战中立了赫赫战功,是张氏族中的一位佼佼者,其后人以“张”作为新氏号。秦汉后,姓、氏合一,“张”遂成为这支解氏后裔的姓。解张确有其人,但并非张氏开宗立姓的始祖。因为早在周宣王时就有一位叫张仲的人,《诗经·小雅·六月》记载:“侯谁在矣,张仲孝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对张仲有详细记载:“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另在出土的周宣王时期青铜器皿上铭有“张伯”、“张仲”字样,张伯、张仲都是当时贵族。因此,解张并非张姓之始祖,而是早期归附于张氏的一个新支系。
3. 源自外族改姓
①聂姓改姓
东汉时期聂台为躲避仇家追杀,改姓张。聂台的后人张辽(公元169~222年)是三国时期曹魏政Q的大将军。据史籍《三国志》记载,在曹操与陈兰、梅成之间的天柱山战斗中,张辽曾率兵冒死攻入纵深二十余里,在两面高峻险狭的山谷中全歼陈、梅之军。有一次,张辽所部在合肥被东吴政Q的孙权率军四面包围。他亲率八百敢死队员,趁夜硬闯吴军布下的陷阱,冲出重围。后张辽发现属下有人落入陷阱,便又返身杀回,将落进陷阱中的人救出。其武猛之威,震慑吴军,无人敢挡。曹操后来极力赞其“大壮”,因而拜张辽为东征将军。其后张辽屡立战功,封爵晋阳侯。魏文帝曹丕公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张辽病逝于军中,魏文帝赐其谥号为“刚侯”。张辽之子张虎、孙子张统先后嗣袭晋阳侯爵。张辽的哥哥张汛也因战功被封为列侯。
②匈奴族改姓
匈奴民族是古代生活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活动在秦、汉、三国、魏、晋等朝代。匈奴民族内部大致有十九个主要的部落,但其中只有屠各部等少数几个部族酋首才有资格成为最高统治者“单于”,是匈奴民族中的贵族。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南匈奴呼厨泉单于投靠汉末丞相曹操。曹操为了削弱其势力,分其众为五部,每部选尊贵者为帅,并多被赐改姓张。从历史文献中,人们可以看到很多诸如“屠各胡张某某”、“西河胡张某某”的记载,这些就是南匈奴张氏。
③古羯族改姓
古羯族,是古匈奴族的一个别支,源于匈奴羌渠部,世居于今山西省东南部地区,主要活动于魏、晋、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十六国时,以匈奴羌渠部首领石勒为主,曾在晋元帝司马睿大兴二年~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七年(公元319~351年)建立后赵政Q,其国民部众中汉姓张氏名人很多,在历史文献中多有记载。《晋书》中记载:“胡部大张旬督、冯莫突等拥众数千,壁于上党,勒往从之。” 史籍《十六国》中记载:“张季,字文伯,羌渠部人也。”
石勒雕像
④渤海族改姓
渤海族,是古代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唐朝时,渤海族在东北地区建立古渤海国,存在于公元698~926年。渤海国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全面效法唐王朝的封建文明,依靠渤海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勇敢,繁育了发达的民族经济和灿烂的渤海文化,促进了古代东北边陲的进一步开发,创造了“海东盛国”的辉煌。在渤海国中有一支“渤海张氏”,为唐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唐代宗李豫在第四代渤海文王大钦茂执政时期(公元737~793年)对其王族所赐之姓,如后来的渤海国大将张文林、定远大将军兼四方馆伴张仙寿等,皆出其族,据史书记载,共有达官显宦二十余人,都是渤海国的显赫贵族。
⑤古奚族改姓
奚族,是一个活动于唐、宋、辽、金时期的古老民族。在历史文献中,常把奚民族人记作奚人、奚回。在唐朝时期,奚族张氏出自帝王赐姓。
⑥其他族改姓
由其他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古代的乌桓、女真、鲜卑、契丹等少数民族,有改姓为张姓的。今阿昌族、纳西族、僳僳族、瑶族、壮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锦氏、扎库塔氏、爱义氏等十几个满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张。
二、张姓的迁徙和传播
张姓氏族最早源起于“尹城青阳”,古地在今河南濮阳和河北清河一带。清河上游的濮阳一带为“颛顼之墟”(上古帝王颛顼建都之地),是张姓的起源地。
西周宣王时期,在陕西地区出现了张姓的踪迹,西周青铜器皿上铭刻有张伯、张仲二人的名字,他们是西周的贵族。张仲辅佐周宣王,使西周得以中兴,他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张姓先民。
春秋时,晋国是张姓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区。河东“解邑张城”是张姓重要的聚集地和发祥地(古张城在今山西临猗西的黄河东岸)。张氏世代事晋,晋灭后事韩。张老、张侯(即解张)均是晋国的大夫,张老的后代韩国贵族张良成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解张也被一部分张姓后裔奉为先祖。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张姓人群主要活动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
秦汉是张姓向四周发展和繁衍的重要时期。张姓向西南地区的移民最早见于公元前316年,秦国惠文王派张若为蜀国守,组织秦民万家进入四川。今云南、四川的白族张姓,相传是战国时期从陇西迁来的,估计就是张若组织的移民。秦初进入四川的张氏,多为三晋贵族的后裔,他们在反秦战争和随后的楚汉之争中,政治倾向明显,战争中建功立业,封侯赐爵;再西进甘肃、宁夏等地。张姓人群活动地区迅速发展到整个北方、西北和四川地区,成为当时北方地区的第一大姓。同时,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从陕西出发,徙河北入江苏,渡过长江,进入江南地区。西汉末,张姓已经到达浙江、江西和福建了。
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由于北方战乱和少数民族大批进入中原,张姓人群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同时继续向西北发展。西晋末,张姓人群涉足东北,渤海湾地区成为张姓人群重要的聚集中心。到唐宋时期,张姓向湖广和云贵地区移民。明朝永乐年间,张姓始由广东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张姓大约有49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3%,为宋朝第三大姓,张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省。明朝时期,张姓人口跃至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成为明朝第二大姓,江苏省取代山东省成为张姓第一大省。当代张姓的人口已达9000万,为全国第三大姓,约占全国人口的7.07%,加上海外的张姓后裔,全球张姓氏族总人口将近一个亿。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张姓人口的增长率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27.5%,其次分布于江苏、四川、安徽、辽宁、黑龙江、湖北六省,河南居住了张姓总人口的10.1%,为当代张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张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张姓区。
三、张姓和道教发展
张姓在我国道教发展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道教创始人张道陵
道家思想的始祖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著有《道德经》一书,道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道教就是依托道家思想建立起来的。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阴阳互补,而清静无为,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既是道家思想所提倡的,也是广大农民所向往的。因此道教创立后,在广大农民中迅速广泛传播,成为在中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宗教,也是普通民众信仰最广泛的宗教之一。
道教创始人是东汉时期的张陵,又名张道陵,沛国人,曾任江州令,后弃官遁入山林,修长生之道。汉顺帝时出山,赴川中一带传道,因入其道者都需要交纳五斗米,故称为“五斗米道”,也称“天师道”或“正一道”。张道陵被后人尊称为张天师。后来,其子孙继续传教,继任天师称号。道教成为中国家喻户晓、影响力最大的宗教。
2.张果老与道教发展
张果老是大家熟悉的古代神话“八仙过海”的八仙之一,他原名张果,号通玄先生,老是尊称。张果老生活在唐玄宗时期,是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明皇杂录》、《大唐新语》、《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等史书对他的事迹都有记载。唐玄宗曾经把他请入皇宫,让他讲道施法,倍加礼遇。
张果老是当时著名的道长,精通道术,《明皇杂录》中说“果乘一白驴,日行数万里。休则折叠之,其厚如纸,臵于巾箱中,乘则以水噀之,还成驴矣。” 唐代刘肃在《大唐新语》中记载“有儿童时见之,自言数百岁”,“每云:余乃尧时丙子年生”,“又云:尧时为侍中”,“善于胎息,累日不食,时进美酒及三黄丸。”
张果老受到唐玄宗召见后,声名大振,唐玄宗也因此更加信奉道教,大大促进了道教的发展。唐玄宗对张果老非常敬重,曾经想把玉真公主许配给他,被张果老拒绝了,唐玄宗还授予他银青光禄大夫。张果老对道学有很深的感悟,留下了《张果气诀》、《张果休粮服气法》、《张果进服丹砂诀》、《阴符经辨命论》、《阴符经太无传》、《神仙得道灵药经》等道学作品。
3.张三丰与道教发展
生活在元明时期的张三丰,是另一位著名的道教大师,他创立了道教的全真派,也是武当派的开山祖师。《明史》中这样记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
张三丰创立了内家拳和太极拳,它们不仅可以增强体质、祛病延年,又可以陶冶性情、磨练意志,一举两得,也非常符合道家的思想。张三丰在修道过程中悟出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武功真谛,对人类武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明英宗赐予张三丰“通微显化真人”称号,明宪宗封其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则赐封号“清虚元妙真君”,可见明朝皇帝也十分推崇他。张三丰在道教界和武术界的影响都很大,备受后人尊敬。
张道陵,张果老,张三丰等都对道教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见张姓和道教之间有着非常深厚的不解之缘。
四、张姓的姓氏文化
1.郡望
张姓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支脉众多,在全国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
张姓在中国姓氏中是郡望最多的,这也说明张氏在全国分布非常广泛。目前主要的张姓郡望有清河郡、范阳郡、太原郡、京兆郡、南阳郡、敦煌郡、安定郡、襄阳郡、洛阳郡、河东郡等26个。
2.堂号
张氏的总堂号为清河堂,分堂号主要有百忍堂、金鉴堂、清河堂、孝友堂、亲睦堂、冠英堂、燕贻堂、敦睦堂、宗岳堂、敬谊堂、源流堂等共136个堂号。
3.门楣题辞
金鉴家风 百忍传家
“金鉴家风”出自唐朝宰相张九龄的故事。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玄宗为求治国安邦之策,谕张九龄总结列代治国经验。张洞察秋毫,明断事理,以犀利之笔综述列朝兴衰存亡之理,成书五卷,玄宗御览,甚为赏识,赐为《千秋金鉴》,作为治国铭言珍藏。
“百忍传家”是指唐朝张公艺的事迹。张公艺,字千禄。为人急公好义,乐以助人,修身养性,胸襟坦荡,待人处世,宽宏大量,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哲理。因而告谕后裔当忍则忍,忍者有益。公艺家教有方,道德高尚,故而能九世同堂,唐高宗旌为义门。
4.张氏家训“忍”为贵
家族的传承,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孙后代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张氏“以忍为贵”的家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张氏后代的做人、做事。张公艺九世同堂,得益于他的《百忍歌》。
百忍歌,歌百忍;
忍是大人之气量,
忍是君子之根本。
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
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
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
不忍小事变大事,
不忍善事终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
兄弟不忍失爱敬;
朋友不忍失义气,
夫妇不忍多争竞;
刘伶败了名,只为酒不忍;
陈灵灭了国,只为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只为财不忍;
项羽送了命,只为气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
古来创业人,谁个不是忍。
百忍歌,歌百忍;
仁者忍人所难忍,
智者忍人所不忍。
思前想后忍之方,
装聋作哑忍之准;
忍字可以走天下,
忍字可以结邻近;
忍得淡泊可养神,
忍得饥寒可立品;
忍得勤苦有余积,
忍得荒淫无疾病;
忍得骨肉存人伦,
忍得口腹全物命;
忍得语言免是非,
忍得争斗消仇憾;
忍得人骂不回口,
他的恶口自安靖;
忍得人打不回手,
他的毒手自没劲;
须知忍让真君子,
莫说忍让是愚蠢;
忍时人只笑痴呆,
忍过人自知修省;
就是人笑也要忍,
莫听人言便不忍;
世间愚人笑的忍,
上天神明重的忍;
我若不是固要忍,
人家不是更要忍;
事来之时最要忍,
事过之后又要忍;
人生不怕百个忍,
人生只怕一不忍;
不忍百福皆雪消,
一忍万祸皆灰烬。
五、张姓历代名人
除了上文中提及的张挥,张仲,张道陵,张果老,张三丰,张九龄,张公艺等,张姓历代名人辈出,不可胜数。
1.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2.张良,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曾帮助刘邦在鸿门宴上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被封为留侯。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据说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3.张骞,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东方的哥伦布”。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4.张衡,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5.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6.张居正,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7.张之洞,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等,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
8.张大千,清末民国时期中国著名的泼墨画家、书法家。
六、中华张姓拜祖大典
4月28日,2018中华张姓拜祖大典在河南濮阳县挥公陵园隆重举行。来自全球各地千余张氏宗亲代表齐聚祖根地河南濮阳,举行郑重的拜祖仪式,感念挥公功绩,抚慰后人心灵。
当日,世界张氏大宗祠落成剪彩,总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采用先秦早期建筑风格,高18米、南北长62米、东西宽19米,三层楼房结构。世界张氏大宗祠是传统中国张氏族人心中血缘崇拜的圣殿,是张氏灵魂皈依所在,是张氏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张氏家族文化的支点所在。它成为张姓始祖挥公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濮阳挥公陵园也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功能较为齐全的张姓始祖及列祖列宗的张姓陵园和张姓文化精神家园。
全球各地的张氏宗亲,正秉承家训,发挥各自优势,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诚信的家园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