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女神柴静,为什么从全网消失了?-柴静专访
作为一名著名媒体人,柴静曾经火遍国内,无论是早期主持央视节目,还是后期出书、拍纪录片《穹顶之下》,都给世人留下了深深的触动。
然而这几年,国内媒体却鲜有柴静的消息,她就像人间蒸发了一般,从网上消失了,如今的她,在哪里生活?为什么突然没了消息,这背后发生了什么?
一切还得从她的童年时代说起。
1
1976年,柴静出生在山西省临汾市,父母都是国家单位,父亲是医生,母亲是教师。
由于母亲是老师,柴静自幼就在文学熏陶中长大,别家孩子还在玩泥沙的年纪,柴静已阅读完各类杂志刊物,身上那股知性的气质渐渐散发出来。
1991年,16岁的柴静考入湖南长沙铁道学院,那个时候正赶上“文学热”,她还给当地出版社投了不少稿,后来又利用空闲时间在《三联生活周刊》做过兼职记者,从那时起,她开始向往媒体行业。
在当时电视机还较为流行的年代,每看到节目中主持人侃侃而谈的样子,柴静都会看到停不下来,暗暗想着,在将来某一天,电视机里那个主持人就是她自己。
毕业季,柴静还未满20岁,但很幸运已获得众人羡慕的“铁饭碗”工作,在太原铁路局上班,不仅离家近,还很安逸。
可上班没多久,雷厉风行的柴静就对这种轻松工作厌烦了,由于心中有个主持梦,她并不甘于眼前的状况。
于是,柴静果断给湖南电台写了一封信,当主持人看到那句“可否帮我成就梦想”时,顿时觉得这小姑娘可能会是个好苗子,于是给她打电话,邀请她来面试。
果然,柴静不负所望,轻而易举就通过考验,成了当时风靡大学校园的一档深夜节目《夜色温柔》的主持人。
为了提升自己,在暑假期间柴静利用兼职主持人的机会,别人下班都走了,她都会独自留下来,对着自己写的稿子反复钻研,直到自己感觉满意了才会回家,几乎每天经常都是熬到深夜,但她却一点不觉得辛苦。
三年时光,柴静很坚毅,直到毕业,她已是湖南文艺台综艺部的主管。
2
就在她事业有成,人生顺风顺水时,柴静却转身继续学业,前往北京广播学院进修,主攻专业是电视编辑,只因她有着更远大的梦想。
1998年,柴静在兼顾学业的同时还应聘了《新青年》这个节目,她先后采访了很多名人,访谈时柴静的专注干练和情感流露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此赢得许多赞扬。
2000年,柴静在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婉拒了《新青年》的挽留,当时正赶上央视在为《东方时空》招募主持人,她在众青年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记者兼主持人,并有幸与台柱“白岩松”成为搭档。
来到新的环境和岗位,也就意味着要面临新的挑战。哪怕每天要加班到凌晨两三点,柴静从不抱怨,尽心尽责完成工作,并熟悉了做节目的其他环节,为以后独立做节目打下了基础。
刚到央视第一年,柴静很幸运地遇到了事业上对她帮助很大的贵人,陈虹。
陈虹是《东方时空》的制片人,见柴静在面试时回答自如,她颇为满意。尤其是面对陈虹提出的问题“如果让你来做新闻,你最关心什么?柴静她的回答最让她触动。
柴静说:“我最关心新闻中的人”。
就因为这句话,柴静给陈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因此顺利地进入《东方时空》栏目组,开启她13年的央视主持生涯。
2003年,“非典”袭击全国,为了避免恐慌,也为了能让百姓了解最真实的现场,柴静冒着会被传染的风险,主动申请上前线,担任央视《新闻调查》的出镜记者,多次与非典病人面对面交流。
镜头前,尽管她身穿防疫服,说话都能感觉到呼吸不顺畅,但柴静勇敢坚毅,始终站在疫情第一线。
因为这个契机,柴静甜美亲民的形象进入大众视野,逐渐深入民心,也就在同一年,疫情过后,柴静被评为“2003中国记者风云人物”,成为当时央视知名主持人之一。
此后10年,央视很多重点新闻都逐渐交由柴静全权负责报导,她始终冲锋在第一线,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践行自己的梦想,她常说:“采访是一种抵达。”
2006年,央视还特意以柴静的名字为节目取名,推出《柴静两会观察》,这档节目是站在百姓的立场发声,聚焦新闻当中的热点和焦点,很受大众欢迎。
这期间,柴静先后参与《新闻调查》、《面对面》、《两会观察》这些有标志性的重要节目,也 参与了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的报导,更是采访过许多一线大咖,像俞敏洪、周星驰等等,可以说是所有媒体人羡慕的榜样。
3
10年时间,她从初入职场的小白成为万众捧爱的知名主持人,然而仅两年时间不到,她的女神地位却在老百姓心中彻底瓦解。
2009年,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丁仲礼作为我国派出的中科院专家代表,就我国应该排放多少二氧化碳这个议题展开争锋议论,最终不欢而散,如果按西方国家的减排方案来衡量我国,那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对中国人民也不公平。
回国后,丁仲礼被央视《面对面》栏目专访,而柴静就是采访他的人。
然而在采访中,柴静站在环保主义的角度,坚持应该按照西方国家的标准方法来解决我国的碳排放问题,言语中多次咄咄逼人。
丁仲礼院士虽然在采访中多次皱眉,但为了维护国民的利益,他也不甘示弱,为避免产生误解,丁仲礼院士还拿出一百多年来的一组数据作对比,但不管是哪一种方案,对我国都是一种不平等条约。
因为在1900年前,西方发达国家他们人均碳排放已是中国的7.5倍,即便按照当下现行方案,西方国家的人均碳排放也是中国的2.3倍。
这就相当于在疫情当下,公司要开支节流,但同职位的员工薪酬却相差2.3倍,本身对方的薪酬就比你高,现在是他的薪酬没降下来,但自己却降了好几倍,这事换了是谁心里都会不舒服。
然而,柴静在采访中却无视丁院士的看法,反而不断在否定他,质疑他,不管她是出于什么角度,都会让人觉得这是她个人的偏见。
她多次试图将环保问题上升到个人责任。
面对柴静的胡搅蛮缠,丁院士也发出灵魂拷问:“你说中国人是不是人?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人就应该少排?”但柴静却选择无视这个问题,她并没有就此作出回应。
如果按照当时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方案,对中国减少碳排放,那对于我国的发展可谓是举步艰难,明摆着就是个陷阱,宁愿被拉入黑名单,也不能同意这个不平等的条约。出口就是关乎人类的道德问题,这不就是典型的以西方国家为中心的思想方式。
对于这次采访,虽然大家都有些刀锋剑影,但对于柴静来说顶多只算个言语失当,虽然部分人对她持有保留意见,但眼前对她而言并没有什么实际性的影响,特别是在她的《看见》这本自传出版后,销量高达100万册,足以见得她的人气之高。
4
同年,柴静和她的摄影师赵嘉结婚,当时引发不少舆论,但另外一件事曝光后,引发更大的争议,她过往积累的好人缘也一点一点在消散。
2013年,柴静选择到美国生子,按照美国国籍,孩子一出生就相当于是美国人,似乎也说明了一件事,柴静本身就对西方国家有向往。
2014年,柴静低调离开了央视,次年,她撤巨资百万拍摄了《穹顶之下》,对于空气污染进行了不科学的言论,她认为中国雾霾会严重,主要是用煤多,用气少的原因,挑出一个不好的方面,就把这个问题无限放大,制造恐慌焦虑。
让人最气愤的是,这部指着中国的空气污染漏洞百出的片子,在片尾出竟然大张旗鼓对美国福特基金会着重表示感谢。
这件事发生后,逐渐让人看不清,她口中所谓的环保真理,到底是真理还是带有个人偏见?打着环保的名声煽动舆论?
在这之前,“环保少女”格蕾雅▪桑伯格就指责中国存在环保问题,对于中国人使用筷子,她认为这是破坏环保,导致森林减少,难道用刀叉不需要耗费材料?
相比之下,日本还往太平洋排放核废水呢,为这事全世界都很愤怒,怎么可以这样破坏全球环境?也没见她出来指责日本破坏环保问题。
所以,柴静近些年的消失也是有原因的,当然也是存在诸多因素,她把自己的需求包装成大众的需求,试图以教育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5
但是她可能忘记一件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驾驭得来民意。
大众能将她高高在上推上神坛,也能将她重重推下去,毕竟互联网的时代并不缺神话。
从柴静身上,彷佛看到在那个年代,所谓的精英阶层是有多么的傲慢,放眼看到的都是别人的缺陷,她们只遵从自己的思想,不愿去多听一些民众的真实想法,更别说能看到自己的缺点,这或许是他们的通病。
即便能力再强,文章写得再好,但只要她走向人民的对立面,一定是会被人民唾弃的。
但不管怎么说,她的《穹顶之下》对我国在环保和空气质量方面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然而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热爱自己的祖国就是底线,现在离开祖国,她啥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