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老城-开县老城地图
在老开州人眼里,我们更习惯的称他为“开县”,而不是“开州区”;“开县城”是盛山脚下那个破旧的老城区,而不是南山之麓辉煌的“新开州”。只是发展的浪潮是大势所趋,非数人之力所能改变,“开县”终究脱下了贫困的帽子变成了“开州区”,开县老城也为了三峡库区的建设被夷为平地。
我并非开县城区长大的“土著”,十来岁去城区读中学时,学校位于新城与老城的交界处,算是新城建设的首批建筑,同时,那也是老城整体拆迁的开端。于是,我很幸运的抓住了老城的尾巴,去看看那些消失的风景;于是,我很不幸的只是抓住了老城的尾巴,还有那么多的人和事没了解便已换了模样。
吃
原谅我将食物放在了第一位,对一个美食爱好者(吃货)而言,这便是最重要的。城市的拆迁将带走过往的风景,斯人亦将散落天涯,唯有那些经历过时间或者饕客考验的经典美食,将继续存在,即使换了地址,风味不变,食客们依然会循味而去。
延续:对于老开县人而言,最不能割舍的两种美味莫过于体育场外的王凉面和外西街的牛肉包面,如今两家店在新城已是遍地开花,但颇为默契的是,两家总店选择了比邻而居,不少开州游子回乡小住都会选择吃上一顿牛肉包面,那山胡椒油的味道便是别处遍寻不得的开县味儿。吃完顺便对着隔壁大声吆喝一句:老板,来碗凉面,再来碗凉虾。
替代:小时候时常在电视里看到肯德基、麦当劳,一直想尝试洋快餐究竟是怎样一种滋味,于是,大会堂楼下的“麦德基”、体育场外的“肯拉姆”寄托了我对洋快餐无数的执念,可无奈幼时囊中羞涩,只能是滴流着哈达子看着别的小朋友手中的大鸡腿说一声“真香”。到了新城,德克士、乡村基等品牌的入驻,“麦德基”、“肯拉姆”等本土品牌再没有了生存之地,他们终将被时代所淘汰,亦终将被一代人所记忆。
变革:我所喜爱的不是如今的“嘉利华”,而是“蛋糕世界”,是老城电影院楼下那个转角处的“蛋糕世界”。“蛋糕世界”变革为“嘉利华”,改变的不仅是名字,更是内涵。如今的“嘉利华”,卖的产品更类似于大型连锁面包店,现烤面包,满店的黄油香气,蛋糕做得就像艺术品一样漂亮。可我最爱的,还是“蛋糕世界”那个最简单的三角肉松面包。
路
人类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我们不喜欢旧的东西,却又总是在摧毁旧的之后又将新的做旧来唤醒旧存的记忆,可终究新便是新,旧便是旧,新的事物又怎能回归旧的生活呢。我们在新城修了老城老街,修了城南故津,修了文峰塔,可谁都知道,修的是新城。
好吃街:好吃街有好吃的包面和好吃的“包面”,这恐怕是老开县人才懂的一个内涵段子,我想象中的好吃街更多是类似于现在的小吃街,而事实上好吃街全是卖小面、包面的小馆子和堆积着大量老年人的茶馆,因此,我其实从来没有在好吃街吃过东西,更多的是将它作为穿越城市的近路。现如今,近乎所有的古镇老街都被打造成了旅游景点,想要找到一条如此不染世俗尘埃的老街太难,这里没有游客和相机,只有竹椅上的老人安静的看着匆匆而过的行人。
步行街:步行街位于开县老城最大的商业聚集区“体育场商圈”(别问了,这名字我起的)。一端是开州宾馆,而另一端则是老城唯一的过街天桥。对步行街最深的印象是步行街口的那两家水果店,小镇上长大的我是没有见过那么多色彩缤纷的水果的,我所认识的只有苹果、橘子、梨等寥寥几种,于是,那些色彩鲜艳的水果抓住了我的脚,让我寸步难移。在无数次“斗争”之后,终于磨得母亲给我买了其中一种红色的水果。啊,真香,才怪。时至今日,我依然不理解西红柿为什么能成为水果,即使他叫做“圣女果”。
外西街:西街是由三部分组成,外西街、内西街以及西街中学。外西街就是那个传说中每个学校外面都有的“学林街”。我很喜欢外西街的街道,在我的意象里,校园的道路就应该是被遮天的大树用它茂密的枝干和树叶遮挡着,只在缝隙中漏下几缕眼光,可无奈我从小到大就读的所有学校都是新校区,道路旁的树木无法撑起相连的树荫。只有外西街,这里阳光很少,可每一丝都是最亮的光,这里有时会渗下雨水,滴答滴诉说无数的青春。
景
老城面积不大,稍费力便能穿越整个城区,恰好那时尚在开发之初的新城也不是很大,于是便有了无数次步行从新城去老城的经历。走走停停,用脚步丈量城市,用目光留存风景。
高山:每年正月初九是开县人的“登高”,老城时代,登高登的不是南山,而是凤凰山,是长廊。小时候,觉得长廊太高了,尝试过几次都没能攀登到顶,直到大一才第一次到长廊顶上,看到了传说中长廊顶的那只金凤凰。长廊最底端是一段三连的回转连续阶梯,更多的时候,我选择偷懒从旁边的盛山公园沿公路上去,阶梯与长廊连接处便是刘伯承纪念馆。长廊顶端的走廊,八仙和十二生肖的雕像早已布满青苔,却依旧诉说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盛山公园内有一个小池塘,会喷水的雕塑龙头让我一顿好找,于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平谷:新城时代,朋友相约,聚集的地点莫过于新世纪门口,而在老城时期,再没有比体育场更标志性的建筑了。这里有小朋友的碰碰车,有年轻人的品牌服饰,有老年人的门球场;这里有洋快餐,有王凉面,有八宝清补凉;这里有游戏厅,有台球场,有电影院;这里有运动会,有文艺演出,有展销节,这里美其名曰“体育场商圈”。每一个开县人都有自己关于体育场的记忆,不尽相同,亦似有相逢。
流水:若说船,大多数开县人记忆里的都是南河大桥旁的那艘饭馆船,很遗憾没能去这上面一尝河鲜,我的记忆里的是另一条船,往大了说可以称之为“渡轮”,往小了说仅是一条只能乘坐数位顾客的木制渔船。从好吃街的一条小弄到达河边,这便是渔船之行的起点,而终点位于南河的另一边,整趟行程仅是穿越南河到达对岸,习惯了从南河大桥到达对岸的开县人们可能大多已经忘记了还有这样一种古老的方式到达对岸,而船费也就仅仅五毛而已。
平地成湖,老城依旧在,只是如今它叫做“汉丰湖”,湖消城未现,万般皆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