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上寒山石径斜,读音xiá,现在改为xié的读音,还押韵吗?(远上寒山石径斜斜字的意思是什么)

类似上图的说法,网上屡见不鲜。很多网友也纷纷表示“不能为文盲买单”“捍卫中华传统文化”。
但这三个字其实属于三种不同情况,不能混为一谈。图中的理由更是简单粗暴,不足凭信。
上一篇我说过了“骑”,这一次再说说“斜”。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既然现在“斜”的规范读音是xié,为什么在这首诗里,会有人坚持读成xiá呢?
很多人都振振有词地说:“因为读成xié不押韵啊,我这是读的古音”,或者“我们那儿的方言就是这么读的,这是存古”。
那么,问题就来了。
无论是按方言读,还是按古音读,都应该字字存古,或者字字按方言读。只改读韵脚字,而且只改读一个字,这到底是存古,还是不古不今呢?

而且,跳出这首诗后你会发现,在《山行》里把“斜”改读xiá确实可以临时解决押韵问题,但放到别的诗里,未必还能解决问题。
奉和咏日午(虞世南)
高天净秋色,长汉转曦车。
玉树阴初正,桐圭影未斜。
翠盖飞圆彩,明镜发轻花。
再中良表瑞,共仰璧晖赊。比如虞世南这首五律,“车”“斜”“花”“赊”押韵。而在普通话里,“车”“斜”“赊”可以押韵,“花”不押韵。
问题来了,我们是应该读成chā、xiá、huā、shā呢,还是chē、xié、hē、shē呢?
水槛遣心·其一(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再如“诗圣”杜甫的这首五律,“赊”“花”“斜”“家”押韵。而在普通话里,“赊”“斜”可以押韵,“花”“家”可以押韵,但两者之间不押韵。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是应该读成shā、huā、xiá、jiā呢,还是读成shē、hē、xié、jiē呢?
可见,这类说法看似很有道理,实则并不科学。
古人为了读诗押韵而改读韵脚字(叶音),是因为古人不懂语音演变。明清以后,主流学者的古音学知识逐渐丰富,就逐渐抛弃了这种做法。
从下表可以看到,尽管隋唐时期(以《广韵》王力拟音代表)这五个字主元音相同,可以押韵;但到了元明时期的北方话(以《中州韵》为代表)中,已经俨然分为花家和斜赊车两派。直至今日,多数方言也仍然保持这个区别。

任何语言都是有系统性的,随意改读字音以迁就押韵,反而会造成不古不今的怪样子。而且这种改读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首诗里改了,换一首诗可能还是不押韵。由此认定某个字必须读某个音,显然是不可靠的。
作为教材,注音自然要按照规范读音来。而读诗时为了减少不押韵的违和感,采用叶音的技巧,也无可厚非。但这不能作为否定其他规范读音的理由。就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一句,可以为了押韵读成xiá,但不能认为读成xié是错的。
辞书和教材注音的确定,不是谁拍脑袋做出的。我们最后看到的几个字母,背后包含了古今无数学者的努力。我们可以不认同学者的研究结果,但不要把所有问题都简单归咎于所谓“照顾文盲”之类的托辞。很多人为了考证一些影视剧、动漫的设定,可以花精力查资料。为了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尚且可以如此努力,怎么到了我们朝夕相处的汉字读音上,就可以随便忽视别人的研究,张口就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