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谭嗣同的父亲官至湖广总督,谭嗣同被杀时,谭父为何见死不救?(谭xuan)
原标题:谭嗣同的父亲官至湖广总督,谭嗣同被杀时,谭父为何见死不救?
不是不救,而是,谭嗣同走得是一条“不归路”。
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等人撺掇光绪发动了“救亡图存”的改革运动,史称“戊戌变法”,名为变法维新,实则是对慈禧等既得利益者的“奶酪”进行大刀阔斧的“分割”。
这犯得可是死罪,弄不好,还会株连九族。
这种情况下,谭继洵怎么去救?他虽贵为湖广总督,但也无能为力。
这一点,别说是湖广总督,就算是拥有更大的权力,在慈禧面前,也无济于事。
我们先看看“戊戌六君子”其他成员的“朋友圈”。
杨锐,是张之洞的学生和幕僚。论职务,张之洞是两江总督,贵为“第一封疆大臣”,名望和权力远甩谭继洵几条街;论与慈禧的关系,张之洞是慈禧面前的红人,也是洋务派代表,深得慈禧的信任;论能力,张之洞做事有手腕、有魄力,敢于冒险,有足够的资本去营救自己的得意门生。
事实上,张之洞也确实为了杨锐奔走相告,积极救援,但是,也没能救出杨锐。
再看林旭,当时深得荣禄的赏识,而荣禄又是慈禧的心腹大臣,与慈禧走得很近。
即便这样,在林旭被逮捕后,荣禄也没有在慈禧面前为林旭说一句好话。
不是荣禄没有这个实力,而是他不敢。
与张之洞和荣禄相比,身为湖广总督的谭继洵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去营救自己的儿子,因为他深知谭嗣同犯得是“谋逆”之罪,慈禧没有判他个“株连九族”就不错了,他哪里还敢救人。
从整个家族来考虑,封建传统的谭继洵希望谭家枝繁叶茂,希望谭氏成员不受影响或者少受影响,因此,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去送死,将这份牵挂深深地埋藏在自己的心底,哪怕自己的心在滴血,他也要默默地吞下这个“坏结果”。
对于谭氏家族的安危,谭嗣同早已做好了安排。
在他被抓前,他依据谭父的笔记和口吻给自己写了两封信,主要是大骂自己的狂悖无道,痛斥自己的种种“罪行”。
目的非常明显,他担心自己连累谭氏家族,担心慈禧诛他九族,所以,用这两封信划清了谭父和家族与他的界限。
除此之外,谭继洵就是想救,时间上也不允许。
谭嗣同从被抓到就义,前后只有4天的时间,当时的信息并不发达,远在湖北工作的谭继洵根本没有时间去营救自己的宝贝儿子,甚至,在谭嗣同被抓的时候,谭继洵还不知道宝贝儿子已身首异处。
其实,在谭嗣同被抓之前,谭继洵是“救”过儿子的,只不过,这种“救”准确说来是一种劝诫。
谭继洵混迹官场多年,政治嗅觉非常敏感,眼光非常老道,他知道儿子做得是“掉脑袋”的事情,所以,日日夜夜为儿子的安危提心吊胆,担心儿子因变法而招来大祸。
为此,70岁的谭继洵在一个月内给远在京城的儿子写了3封信,劝诫他赶快从变法的泥沼中退出来,尽快回家,躲避这场横祸。
可是,谭嗣同不以为意,他看完父亲的来信后,拿起笔来给父亲回了一句:“老夫昏聩,不足与谋大事”。
谭继洵看到儿子的回信后,气得不得了,他知道儿子性格倔强,绝不会因为儿女情长放弃自己的理想,无可奈何之下,只能由他去吧。
果不其然,一向主张变法的光绪很快陷入了被动,他的得力助手兼老师翁同龢被革职了。
束手无策的光绪召见杨锐,想让杨锐帮助自己。
但是,慈禧在光绪身边安插了很多眼线,对于光绪的一举一动,慈禧了如指掌。
见到杨锐后,光绪担心被身边的太监监听,所以,不敢说话,只能默默地赐给杨锐一件衣服,面带凄惨之色地暗示衣服内有诏旨。
杨锐带着衣服赶快出宫,急急忙忙地跑到南海会馆去见康有为,恰巧,谭嗣同也在现场。
他们三人小心翼翼地打开衣服,只见里面有几行小字:“朕位不保,命康有为与四卿及同志设法筹救。”
这件密诏暗示着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慈禧要动手了。
事情非常突然,又如此紧迫,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心急如焚,又无计可施,悲愤交加之际,他们只能捧着光绪的密诏抱头痛哭。
总是哭也不是办法,一番反思和思考之后,他们想到不掌握军队就无法救光绪,也无法推行新政,遍数朝中诸将,只有袁世凯懂洋务,主张变法。
于是,他们将希望寄托在了袁世凯身上。
就在谭嗣同去说服袁世凯的时候,光绪又给他们发出了密诏,命令康有为赶快离京,他不忍心康有为被捕或者被杀。
原来光绪早就得到了情报,慈禧对变法已经忍无可忍,种种迹象已经表明,慈禧要推翻新政。
在这关键时刻,没想到袁世凯马上向慈禧示好,揭发了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的计划。
慈禧得知后,勃然大怒,她马上派人囚禁了光绪,并下令逮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首要人物。
面对慈禧布下的这张大网,谭嗣同至少有3次可以潜逃的机会。
第一次机会来源于梁启超。
慈禧下令抓捕维新代表时,梁启超正在谭嗣同的寓所浏阳会馆与谭商谈。
正谈到将会发生的事变时,就传来慈禧已经派兵包围了康有为南海会馆的消息。
谭嗣同非常冷静,他请梁启超赶快到日本大使馆寻求帮助,并设法营救康有为,殊不知,康有为已经提前一天逃离了京城。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梁启超力劝谭嗣同一起出走日本,可是,谭嗣同执意不肯,他反劝梁启超赴日本避难。
说到今后的打算,谭嗣同笑了笑,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意思就是没有活着的人无法图将来之事;没有死的人无法酬谢圣主的恩情。
梁启超反复劝他一起走,谭嗣同就是不肯,只是将他平日所写的书稿、诗册、家信一并交给梁启超,让他代为保管。
一切嘱托完后,谭嗣同与梁启超紧紧拥在了一起,做了最后的告别。
第二次机会来自于大刀王五。
谭嗣同与王五亦师亦友,他的剑术都是跟随王五学得。
当时,京城大门关闭,官兵挨家挨户地搜捕,昔日热闹的大街立刻陷入一片恐怖之中。
大刀王五再次催促谭嗣同外逃,他愿意用自己的性命保护谭嗣同的安全。
可是,谭嗣同不以为意,他对大刀王五说:“死耳,何行为?”
就这样,谭嗣同谢绝了王五的好意。
第三次机会来自于谭嗣同的日本友人。
八月初九,有几个日本朋友力劝谭嗣同到日本使馆躲避,他们愿意提供一切帮助,可是,谭嗣同已经抱定必死之心,愿意用自己的鲜血激励后来者,唤醒4万万同胞。
他对日本朋友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获成功。而今中国没听说因变法而流血的,此所以中国不昌盛之所在。如有流血,请自嗣同始!”
就这样,不管谁来劝说,谭嗣同铁了心不走,独自一人待在寓所,等待被捕。
八月十日,官兵突然闯进浏阳会所,将谭嗣同抓了起来,一同被捕的还有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和康广仁,包括谭嗣同在内,这六人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从参政到被捕,只有短短的半个月;而他从被捕到被杀,只有短短的4天时间,期间,都没有来得及审讯。
临行前,谭嗣同在墙壁上写下一首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以此,他向世人倾诉了自己对变法始终如一,矢志不变的节操。
八月十三日,“戊戌六君子”被押赴刑场,他们泰然自若,脸上没有露出丝毫的悲凄和恐惧。
沿途围观的群众千千万万,相互挤在一起。
大刀王五也挤在人群中,他设法往前挤,以便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
他早已让各位兄弟秘密携带武器混在人群中,做好了劫法场营救谭嗣同的准备。
可是,清兵防守很严,他们将“戊戌六君子”装进了铁笼子里。
这让王五难以下手,即便是杀了押解人员,也无法将谭嗣同从铁笼子里救出。
再看谭嗣同,神色坦然,平静如常。只听他大笑一声:“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就这样,谭嗣同牺牲了,年仅33岁。
从谭父劝诫谭嗣同从变法中退出,到拒绝三次出逃的机会,再到临行前的呐喊,可以看出,谭嗣同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早已将一颗赤诚之心,献给了维新变法。
他的死可歌可泣,他的死值得后人敬仰。
从以上情节总结来看,谭嗣同被杀时,作为湖广总督的父亲见死不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点:
1.谭继洵能力受限,无法救出。虽贵为湖广总督,但是,在慈禧面前,根本无法救出自己的儿子。
2.谭继洵为了保住整个家族,只能“保帅弃車”。谭继洵知道儿子犯的是“谋逆”之罪,很有可能会连累整个家族甚至九族,所以,他只能对身陷囹圄的儿子避而不见,他担心自己出手营救会适得其反,引起慈禧的反感,毕竟,在当时,推举过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的大小官员都受到了连累。
3.谭继洵没有时间营救。谭嗣同从被抓到被杀,只有短短4天的时间,远在湖广的谭继洵没有足够的时间疏通关系搭救儿子。
4.知子莫若父,谭继洵了解儿子的雄心壮志。谭嗣同决心一死,试图唤醒4万万同胞,这份英雄气概,想必谭继洵是了解的,他知道自己出手相救也无济于事。索性,让儿子实现自己的理想吧。
哀哉,快哉,谭嗣同坦然选择从容就义,是为了追寻自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崇高理想,是对当时民众的呼唤,是用自己的生命唤起一个觉醒的时代。
谭嗣同牺牲了,身为湖广总督的谭继洵受到影响了吗?
答案是肯定的,谭继洵因其子谭嗣同参与戊戌变法受到株连,被罢去官职,三年后,忧愤而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