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很多人都不知道,农历、阴历、公历竟然都是外来文化-农历就是阴历吗公历就是阳历吗
原标题:很多人都不知道,农历、阴历、公历竟然都是外来文化
老周
摘要:又到了中国人最看重的农历新年,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农历、阴历这些历法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实际上,不仅是公历,就连农历、阴历都是外来文化。
又到了中国人最看重的农历新年,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农历、阴历这些历法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实际上,不仅是公历,就连农历、阴历都是外来文化。
举例来说,今年2月10日是农历正月初一,民间传统也叫大年初一。很多人都习惯地认为这个正月初一是阴历。这是完全错误的,阴历是以月亮圆缺盈亏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月,这也是“月”的由来,因为来自月亮的周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是大阴,所以叫阴历。阴历双数月30天,单数月29天,不设闰月,所以就连2月都是30天。这样全年总天数为354天。
不过,阴历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而是来自阿拉伯,所以也被称为“回回历”。是元朝初年传入中国的,比当时中国自己的历法要先进和准确,所以很快就推广开来,直到今天还有人以讹传讹称为“阴历”。
这个正月初一,正确的说法是农历。从历法角度来说,农历是阴历和阳历相结合的阴阳历。具体来说,就是以月亮的圆缺盈亏周期为一个月,一个月30天(这就是阴历);同时以地球绕太阳一圈365天为一年(这就是阳历)。这样为了平衡阴历和阳历之间的差异,就设置了闰月,在十九年中有七个闰月。
农历同样不是中国传统文化,而是由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在明末清初传入中国。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新安卫官生杨光先上书,指责汤若望的西洋新历法十分荒谬。当时康熙皇帝还没有亲政,执政的顾命大臣鳌拜不满外邦人士参与历法——在中国古代历法是社稷大事,因此支持杨光先将汤若望下狱。最终汤若望以及杜如预、杨宏量、李祖白、宋可成、宋发、朱光显、刘有泰等钦天监官员被判处斩。后来因为天空出现彗星,京城又发生地震,改判汤若望、杜如预、杨宏量免死,但是李祖白等五人依然被斩。但数年时间证明了汤若望西洋历要比当时还在使用的阴历更为先进和准确,所以康熙皇帝亲政后,对汤若望等人进行了平反,并由汤若望的弟子比利时人南怀仁担任钦天监正,主持历法修订。而杨光先则被判流放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结果在去宁古塔的路上,已经72岁的杨光先就羞愧而死。这一事件史称“康熙历狱”,也就是历法之狱。
经过这一番血雨腥风之后,汤若望的西洋历才开始得到推广。
只是,中国人用天干地支来给农历的年、月、日进行排序。今年的甲辰年就是天干地支的排序。而平时所说的生辰八字,就是年月日时各用两个字,年月日的两个字就是天干地支排序,而时则是用地支来排序。生肖属相就是根据十二地支排序相对应的。但是,这套历法最核心的基本算理,全部是来自西方。
至于说2024年2月10日,这是公历,也叫阳历。因为这是根据地球绕太阳一圈为一年,所以叫阳历。这样一年是365天,但天文角度,地球绕太阳一圈是365.242199174天,所以四年设一个闰年,只要年份能被四整除的就是闰年。整百年则是要逢四百年才是闰年。
公历就更不用说了,公元纪年就是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公元元年。
除了年月日以外,星期作为时间周期最早起源于巴比伦。世界通行的星期制是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21年3月7日正式确立的。
在中国古代有“七曜”的说法,七曜在中国夏商周时期,是指日、月及五大行星等七个主要星体,是当时天文星象的重要组织成份,后来就将七天为一周的时间单位称为“星期”。
所以,我们今天的历法,无论是公历还是农历,都是外来文化,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
只有二十四节气才是真正来自中共传统文化,说到二十四节气,很多会有疑惑,为什么二十四节气不是和农历相关,而是和公历相关?例如立春都是在公历2月4日,清明是在4月5日,冬至是在12月22日(前后最多误差一两天)。
首先,刚才就介绍了农历也不是来自中国传统文化,所以自然和二十四节气没有关系。那么为什么又和公历相关?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而确定的,也就是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而公历恰恰就是根据地球绕太阳一圈作为一年,所以两者就有了交集。
一个伟大的文明,不应该是排斥抵制外来文化,而是要包容,要善于吸取外来文化中的精华。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老周,本名周明,曾用网名光亭,长期从事军事战史研究,曾多次在凤凰卫视、上海电视台担任军事栏目嘉宾。出版过二十多本军事书籍,可在微店“知兵堂书店”、某宝网店“知兵堂书店”上咨询购买。现在喜马拉雅上有个人专栏“老周军事”,制作军事类音频节目。在各大视频平台都开设“老周新观察”视频号,解读军事热点,敬请支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