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转移支付首次突破10万亿元!这是为什么呢?
根据中央财政预算,2023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总数为100625亿元,在去年基础上又增长了3.6%,还首次突破10万亿元的关口。但事实上,自2020年以来,在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占比一直都保持在70%以上。
转移支付是应该的,全国一盘棋,也符合共同富裕要义,其实这不是我国特有,欧盟美国也有都转移支付。那么,今年10万亿元转移支付的资金“再分配”会撒向哪里呢?为什么财政转移支付会创新高?
一、现象:今年10万亿元转移支付资金都撒向哪里了?根据2023年身份转移支付的预算图来看,四川分的最多,达到5882亿。河南第二,达到5095亿。其实两个都是人口大省,多一点倒也不意外。
第三是湖南,达到4247亿,感觉湖南一直人杰地灵,经济水平应该比西部好很多的。接下来再看下黑龙江的3819亿,那是因为养老金缺口大,企业退休金仅八九百元的大有人在。
然后再看看山西,只有2277亿,排名第20。山西虽然有吕梁山等集中连片贫困区,但一直比较硬气,不哭不闹,分的自然也少。比山西少的,就是东南沿海、青藏宁琼等人口很少的地方了。
相对以上这些,下面的则更加重要。如下:
上缴财政的主力8省市,分到的蛋糕额分别是:山东3164亿、江苏2111亿、广东2040亿、福建1561亿、北京1377亿、上海901亿、浙江879亿、天津712亿。
而2022年的转移支付是:山东3117亿、江苏2046亿、广东1987亿、福建1521亿、北京1361亿、浙江1096亿、上海1051亿、天津656亿。
从中可以看出重点8省市转移支付的趋势:江苏+65亿,天津+56亿,广东+53亿,山东+47亿,福建+40亿,北京+16亿,该6省市的转移支付较上年递增。递减的2个:浙江-217亿,上海-150亿。也就是说,6省市共增加277亿蛋糕,浙沪则减少367亿两银子。从中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判断:
1、北方经济警讯依然持续。作为北方经济扛把子,山东省的转移支付增多,说明省内用钱的地方更多了。同时山东出生人口也在快速下跌,也不敢生了,2022年出生68万。
另外,过去辽宁长期是财政净上缴的主力,辽宁从1949年到2021年净上缴72年。但随着工业转型的阵痛,辽宁财税收入越来越乏力,从2022年起告别了财政净上缴的名单,也是卸下了负担。
那么,现在,山东也有这个趋势,2022年仅净上缴864亿。全国一盘棋,如果北方一直警讯,对谁都不利。2、开辟新的税种也是迫在眉睫。从转移支付上看,重点8省市,已经有6省市出现了转移支付递增的警讯,虽然数额不大,但也是危险的信号。除了财政继续过紧日子之外,开源则更加重要。因此,开辟新的税种,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二、分析:为什么今年的财政转移支付会创新高呢?如果你要彻底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了解我国地方财政收入的三大来源:
1、地方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分类比较多,主要两大类,税收和非税收入,税收好理解,央地分税制以后,留给地方的那部分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以及个税等等,非税收入则包括国有企业上缴、罚没收入等。
2、中央转移支付。为了缩小区域发展差异,中央会把税收等收入,重新分配给各个省份,经济发展好、税收高的地方多交少拿,经济发展差、税收低的地方少交多拿。
而对中央转移支付依存度而言,我国经济普遍表现为,东部西弱,南强北弱,从各地对于转移支付依存度来看,西藏最高,可以超过100%,浙江、广东、上海、江苏对转移支付依存度最低,不到10%,换句话来说是最大的转移支付贡献地,多数省份处在40~60%之间。3、土地出让金。这个是近十几年迅速崛起成为地方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的支柱,正如官方解释房地产作为经济支柱的原因一样,约占地方50%财政收入,最高峰是在2021年,卖地收入达到8.7万亿,2022年回落约20%,与当时中央转移支付总量相当,是一笔巨大的财政收入。
了解完三个主要的收入来源,我们可以大致的分析下,地方财税的问题,首先土地出让金取决于购买新房的需求和这些刚需的储蓄和收入,是一种未来税和透支税,必然不可能持续,尤其是疫情冲击的三年,涨幅放缓,且去年在城投加隐形债的情况下依旧下跌20%。
其次是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大环境是减税降费,尤其是给企业让利,除个税完善后对于税收增长贡献增速比较大外,其他暂时都都贡献不足。从这个角度来看,地方的税源不会太乐观。当然有些地方会在非税收入上做文章,比如贵州切走茅台股权售卖掉等。
最后就是转移支付。经济越差的地方,越依赖土地财政,且花钱效率往往低下,这就导致钱花了,地方经济依旧不起色,但削减开支是很难的,那就会陷入举债做经济指标的阶段,这时对于土地财税和转移支付依赖度就会越高。
其实近三年政府负债占GDP的比重增长已超过从08年到19年增长之和,且还不包括地方城投债。从中央转移支付的基数上来看,超过10万亿,但从增长来看只有3.6%,增长的部分甚至都不够债务的利息。
所以,财政转移支付再创新高,我很期待落实的一句话,让经济增长更加接近居民的生活,转移支付不在多,在于如何花在刀刃上,比如增加公共福利比重、增加资金使用效率和限制地方隐形债务等已经非常迫切了。三、本质:转移支付这种模式是很不错的,但也要做好后续的监督执行南京有一家通信设计类国企,这家企业有个很有意思的不成文规定,如果一个部门、一个项目组离职人员比较多,那么这个部门或者项目组的领导将会被问责,一定会从该部门领导或项目组管理失职、对待下属苛刻的角度进行排查定位。
同样,这两天还有一些新闻,都是关于哈尔滨的。哈尔滨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有262.2亿,支出达到1545.5亿元,同时哈尔滨对市级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编外用人展开清理和规范等,也是这个道理。
可见,转移支付这种模式是很不错的,可以缓解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支持地方减税降费和兜底基层“三保”支出等,但是后续的监督执行尤其关键。比如我觉得是否可以考虑对某些人口净流出严重的地区进行更好的监督?我认为转移支付的使命之一就是补充发展欠缺地区的财政,但是如果某些地区接收到这些补助,人口还在大规模流失,整座小城除了老人、孩子和体制内人员,年轻人全出去了,那么这种现象显然是极其不合理的。
尤其是某些地方,发展的方向甚至是是"全员体制内",非体制的人员都在逐渐离开了,我想这和转移支付的初衷可能不太一样,因为这笔钱转移多少还是希望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减少贫富差距。
其实很多地方有很大的潜力,但是潜力全都被带走了。比如我在观察楼市的时候,发现很多三四五线城市的体制内家庭,会拿出积蓄给孩子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买房,等孩子工作数年有了继续,家里再把这段时间攒的钱和公积金拿给孩子在定居城市再买一套,退休后立刻前往这些大城市养老。这就变成了小城市吃财政,转移财富去大城市花,如果这些群体就在小城市消费,可能当地的经济能好些。
我确实曾经建议过,中小城市的人前往大城市定居工作置业,但是我认为体制内人员不能也适用,因为职位的使命和责任是不同的,他们有义务对当地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所以,土地财政经常被调侃说是: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体制内公务员经常被热捧的原因,也是每月看工资5000块,到手20000块,而且旱涝保收,退休金还高。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很多地方财政支出用于基建也是缺乏远见的,完全是为了建而建,却没有考虑产出比,甚至有些是为了政绩。
比如再造新城等,有些山里很偏远的地方,修桥铺路花了大量的钱,却没有产生足够的经济收益,这就是财政转移支付要监督执行的关键了。
最后的话:转移支付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独门武器之一,也是双赢的策略!总之,全国上下一盘棋,发展有不均的地方必然需要帮一把,又不是每个地区都有发展新兴产业的优势,房地产才是大部分地方的支柱产业。现在房地产发展到了瓶颈,很多地区就很难熬。很多地方没有核心产业只能通过地方转移来获得帮助。这也是为什么一直在说房产税和个税改革,都是想提升地方财政的收入。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未来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养老金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地区真的没有什么产业好发展,如果不这样转移支付根本没办法维持正常开销,我们也只能加大个税改革力度,尽快推出房产税等,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不然地方转移额度肯定会越来越高。#4月财经新势力#